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 > 银发典型

王德雨:从未忘本

  • 发布日期: 2019-09-30
  • 来源:
  • 访问量:32
 

       王德雨,1927年9月出生于宿迁,8岁开始到村子里的学堂读了几年书。当时学生状况是:春满堂、夏一半、秋农忙、冬不见。由于家庭贫寒,他不得不辍学,帮助家中到田间劳作。
       几年后,一个偶然的机会,在部队的表哥回家省亲,被表哥打鬼子的故事打动,王德雨偷偷地跟着表哥去了部队。
       1942年2月,王德雨15岁,经过表哥介绍,加之他读过私塾,能识文断字,被驻扎在泗阳裴圩的新四军领导同意,正式加入了新四军,担任营教导员的勤务员。
       行军背包袱,驻军打地铺,部队的优良作风教会了王德雨令行禁止、不拿群众一针一线。
       遗憾的是,当年11月,因为个子矮小,体弱多病,王德雨主动回到了家乡,从此与部队失去了联系。离开部队时,有一张由旅长梁兴初签名的证明材料,后来因为战争动乱,这张证明材料在1946年丢失。
       王德雨老人一阵唏嘘后,继续讲述自己的过去。
       由于是当时很少的“文化人”,王德雨后来被生产队安排做事。
       1947年秋,王德雨任村财粮助理员,负责收款收粮登记一类事务。因为工作责任心强,账务无差错,1948年7月,王德雨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1949年2月,又被正式调到桃源区全中乡任乡财粮助理员。
       1951年4月,任大兴区委组织科干事;1953年5月,被提为组织副科长。
       1953年秋,调任宿城区,先后担任区委组织科副科长、科长;1960年5月转任宿城镇党委副书记;1971年,担任黄河农场大会战副总指挥;1972年起在宿城镇负责工业8年。
       1980年初,负责开办一家1万锭纱纺织厂;1982年,根据组织安排参与宿迁毛纺厂、毛巾厂的“建新厂、扩老厂”工作,直至1985年成功创建了精纺厂。
……
       92岁的老人回忆过去时,思路清晰,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。
       谈到过去的工作,王德雨老人说,自己是农民的儿子,从来没有忘本。
       1953年秋天,王德雨从大兴区委调到宿城区委,一直负责组织政工工作,常常东奔西跑。1958年,王德雨开始到农村驻队,带着600多名民工挖河筑堤造闸,也带领过800多名民工战斗在骆马湖防汛抗洪的第一线……
        1971年春季的黄河农场大会战,是为了响应党中央“农业学大寨”的号召,在黄河滩上做文章。身为黄河农场大会战副总指挥的王德雨和干部群众一起披星戴月,日夜奋战,在黄河滩外围筑堤,连续干了40多天,建腰闸、开水渠、架电线、造仓库、平整土地,引运河水灌溉……
       筑堤5000多米,开垦荒地500多亩,储水育秧种水稻,一直干到当年秋收,实现水稻收获15万斤的好成绩,全部上缴国家,成为当时淮阴地区的学习标杆。
工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重头戏。1972年底,组织上又安排王德雨负责宿城镇的工业生产,这一干就是8年。
       1980年初,王德雨负责开办1万锭纱纺织厂,实现了“一年办厂,年底出产品”。
       1980年春,申请的1万棉纺纱锭获得省里的批文,这是大喜事,也是苦差事,时间紧、任务重。
       征土地、建厂房,到省拿机台计划,到厂家订货提货,到外地培训工人,还有人、钱、物等许多问题……宿城镇党委会研究决定,由王德雨牵头成立五人领导小组,吃住在厂,分工负责。
       到辽宁省沈阳市调设备,派供销员到甘肃省白银市购针布,机台安装时地区轻工局派科长到厂里坐镇,并带着其他纱厂的员工前来支援安装……
     “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,1980年底,我们拿出了新产品;1981年下半年,1万纱锭全部投产。这一次,不仅培养锻炼了一大批技术人员,更解决了600多名城市待业青年的就业问题。”
       人总是要离开曾经的工作岗位,但如何发挥余热,继续服务社会是王德雨老人的愿望。
       王老说,自己一直记着“为人民服务”,当好参谋和助手,无怨无悔,服务人民,服从组织,服务大局。
       他说他的一生忙忙碌碌、平平常常,不求高官,不图发财,即使在一些好机会面前,自己也能把握住自己。在“文革”后期,组织上希望他到某公司任书记,被他拒绝了。他知道,那个时代,公司领导的权力很大,还可以趁机安排自己的亲属工作,他还是选择了在宿城镇工作,哪怕降职干科长也愿意。他的五个子女,没有一个因为自己的父亲是干部而沾光,都是农村户口。
       如今,92岁的王德雨老人身体很好,家庭和睦,还能照顾90岁的老伴,三餐清淡,心情愉快。
       王老悄悄地告诉笔者,他计划写一部回忆录,留给子孙后人。 
 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