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扬隆:情怀与本色
- 发布日期:
2019-09-26
- 来源:
- 访问量:32
今年90岁的李扬隆,1948年10月参加工作,离休前曾任泗阳县治淮团部团长、政委,泗阳县水利局副局长、泗阳县多种经营局局长等职。当我们走近李扬隆老人的时候,他慈祥的面庞仍然透着刚毅,饱经风霜的眉宇间仿佛记录着他那奋斗的、激情的岁月。
李扬隆1929年出生在泗阳县原李口乡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。童年对他来说,除了和同伴在屋檐下玩耍,就是贫困和饥饿。
李扬隆十岁的时候,父亲送他到李口静山小学读书。学校有两位老师,一位是校长兼老师魏其虎,一位是李晋隆先生,这两位后来都成了泗阳历史上很有影响的人物。
魏校长教李扬隆国文,他常常给孩子们讲抗日救国的道理,讲共产党为了人民的解放与幸福,带领军民英勇抗日的故事。李扬隆每次听得都入迷,他从内心感到共产党的伟大,从内心热爱党、感谢党。魏校长的一个个抗日爱国故事成了李扬隆最初的启蒙,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,奠定了他浓墨重彩的人生底色。
1948年,19岁的李扬隆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,从此踏上了革命的征程。在李扬隆的工作生涯中,有两次幸福而难忘的经历。1955年,在省团校学习的李扬隆受到胡耀邦同志的亲切接见。胡耀邦勉励大家要有作为,要在工作中锻炼成长。年轻的李扬隆深受鼓舞,满怀信心。
最令李扬隆难忘的幸福是见到毛主席。1957年,28岁的李扬隆任李口乡党委书记,10月,他光荣出席江苏省党代会。会议期间,他幸福地见到了毛主席。会场上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,李扬隆心潮澎湃,决心带领全乡社员抓好生产,用实际行动响应主席号召。
1975年,李扬隆任泗阳县治淮团部团长、政委。进入冬天,水利建设也进入了高潮。徐洪河疏浚是当时治理淮河的重要工程,淮阴地委、泗阳县委高度重视,地委安排当时宿迁、泗阳两县开展夺红旗活动。疏浚工程浩大,泗阳共出动了1.5万名民工,人均掘土近百立方米,工程分冬、春两期完成。李扬隆接到任务以后,带领庄洪双、徐其柱、卜银书等人迅速赶往工地。
李扬隆向大家传达、分析了夺红旗的精神,大家很受鼓舞,个个士气高昂。
为了增信心、促动力、保工期、保质量,李扬隆带领工程技术人员认真研究,采取了“任务包干、多劳多得”“抢晴天、干暖天、大干快干”等一系列措施,明确以营部(公社)为单位,谁完成任务谁先收工。这些措施不仅稳定了人心,还大大激发了大家的劳动热情。工程出土比较远,堤高河深,大家用手推车推,用布兜抬,工地上劳动号子此起彼伏。由于工期抓得紧,群众热情高,到大年三十的晚上,所有营部都完成了任务,冬春两期工程全部完成。当红旗飘扬在疏浚工地的时候,民工们一起欢呼了起来!
李扬隆高兴地对我们说:“我们就是有一股子革命热情,徐洪河两期工程一起完成,为国家节省了大量资金和劳力。”
在治淮团部,“三天建造两座桥”一时被传为佳话。1977年,国家水利部将要来泗阳视察洪泽湖水况,但河沟纵横,道路不通,泗阳县委要求李扬隆必须在三天内造好两座桥,确保交通畅通。洪泽湖开发利用是造福周边人民的一件大事,李扬隆接到电话后,心情十分激动,但三天要造好两座桥谈何容易。李扬隆没有向组织提条件、讲困难,他迅速动身,进行实地考察。任务明确以后,他带领工程人员边勘察、边施工,同时,迅速安排治淮团部调运木料和船只,他自己挨家挨户去动员劳力。尽管当时正值麦收,劳力紧张,但通过宣传和动员,很快找到了几十个民工。
施工过程中,他们采用浅水区打木桩、深水区用船只固定的办法,挑灯加班,夜以继日。终于赶在三天之内,成功建好两座土木结构木船桥,并整修好沿途路基,为洪泽湖调研、考察工作铺平了道路,从此迎来了一个洪泽湖开发的新时期。
李扬隆说他是个“老水利”,他当了十年治淮团部团长、政委,加上在县水利局工作,他在水利战线上战斗了12年。泗阳县委原书记李道才说,“泗阳县的大多数河堤修整都有李扬隆的汗水,桥闸的修建都有他的心血”。确实,对工作,李扬隆有火一样的热情,这热情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热爱,是一名共产党员对事业的热烈追求和革命情怀。
作为一名党员,在困难面前,在危急时刻,李扬隆同志总是冲在最前面。
1975年秋,一场暴雨连下了一天一夜,运河、废黄河水位猛增,上游客水来势凶猛,水量很大,造成泗阳杨工段黄运河夹堤决口,洪水流入运河滩地,庄稼、房舍大量被淹,同时,严重威胁运河大堤安全,情况十分危急。
李扬隆和工程技术人员房琳、马广顺等人迅速赶到抗洪抢险现场。泗阳县委安排给他们的任务是到决口处对面大堤,保卫大堤、严防出险。他们到达对岸,望着洪水,只有一个念头,必须克服一切困难,完成组织交给他们的这一艰巨任务。
大堤上没有一点防洪机械设备,无照明设施,也无法取土,他们组织几十个民工用布兜、麻袋从几里路外抬土、运土到现场。李扬隆、房琳等人日夜沿堤查看险情,发现哪儿有塌方就用土填好,哪儿有冒泡就用土填实。夜间看不见,就用手电筒照明。他们昼夜巡查,哪里发现问题就在哪里抢险。累了就坐在露天地休息一会儿,困了就轮流在大堤上打个盹,饿了就啃自带的干粮,渴了就捧一口河水喝,就这样奋战了三天三夜,也提心吊胆地度过了三天三夜,直至杨工缺口堵上,水情稳定,保住了运河大堤,他们才松了一口气。
接着,县里成立抢险指挥部,李扬隆任指挥。他们调运了20台抽水机和大批民工,经过四天四夜,日夜奋战,大水被排完,终于排除险情。
一位老党员、一位老干部,在关键时刻,在危关头,方显革命本色!
从1948年走上革命道路,到1990年光荣离休,李扬隆投身革命工作四十余年,从一个农民的孩子,成长为一位优秀的干部,多次被评为“优秀共产党员”。他说,是党引导他走上革命道路,他对党充满深厚的感情,他要“好好为党和人民工作”,这就是他的初心,为了这个初心他奋斗了几十年,恒久不变,保持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