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你这麦田氮肥偏多,密度过大,最近雨水不断,要防好白粉病和赤霉病,千万不能大意。”“谢谢王县长。” 4月23日,宿迁市泗阳县众兴镇姚圩居委会的麦田里,退休干部、原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、县老科协农技员王民和农场主陈升永正在对小麦进行“把脉问诊”。
“王县长”何以成了“农技员”?1973年起,王民先后在乡里县里当了15年农技员。1996年起,他又做了6年半副县长。后来担任泗阳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,享受正处级待遇,2016年底退休。王民退休后,老百姓还是习惯叫他“王县长”。按理说,一正处级老同志退休后就该好好享福。可他退而不休,不仅担任了该县老科协会长,带着退休干部们献余热,还重操旧业当起了农技员。
王民从“正处级”返岗“农技员”,老百姓有人点赞,有人摇头,也有人怀疑,他能放下身段吗,技术还没忘吗?还有当领导时的那股子热情吗?
跑田头,手把手教科学“种田窍门”
返岗农技员,不仅需要知识,还要有一股敢于吃苦、乐于奉献的精神。王民把田间地头作为工作场所,无论春夏秋冬,几乎是天天往田头跑。他的身边,总是跟着一群农民问东问西。
从跟农民朋友交流中,王民发现,虽说都是种田“老把式”了,可稻麦生什么病,用什么药防治,他们基本不知道,年复一年问的都是“老问题”:“麦根子黑了怎么办”“叶片白点子怎么治”“麦穗发霉了喷什么药”。还有的存在盲从心理,也不看自家地里有没有病虫,看别人打药他也去买药打,农资门市不知就里,只能凭感觉给他们配药,并且都是通用型的“大处方”,不仅植保成本高,防治效果也不理想。
为了帮农民掌握技术,王民带领农业分会、家庭农场分会的技术专家走基层、跑田头、看苗情,通过田头现场会、科普宣讲会等形式,手把手教农民识别和防治农作物病虫害。此外,他还经常在家庭农场微信群,发布农情测报,发布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。农户们遇到不懂的,拍张图片到群里,王民和群里的专家就会“看图说话”,帮助农民解决问题。
三庄乡江渡村种田大户陈雨,刚开始什么都不懂,走了一些弯路。王民知道后,带领赵殿祥等专家来到陈雨的农场,手把手教他种植、植保、肥水调控和收储等技术,“凭感觉”种地的陈雨很快变成了“科技迷”。陈雨说:“种田能赚钱,多亏王县长。”
进大户,面对面谋科技“增收点子”
“传统的种管收思维已经落伍了,眼下流行的是产业农业、品牌农业、创意农业、民俗农业和旅游农业。自己这个农技员,不能光靠激情,还必须与时俱进。”王民坦言。
了解王民的人都知道,他不喜欢坐办公室。因为王民知道,农技员服务的对象是农民,只有走到田间地头,才能面对面服务农民。也正是经常在农村跑,使得王民敏感地觉察到,农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,必须走产业化、品牌化之路。
三庄乡是泗阳县的“粮仓”之一,而以“粮仓”为傲的三庄人遇到了新问题,粮食滞销,好米卖不出好价钱,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种粮积极性。王民通过走访发现,粮食滞销是单一化生产所致,而产加销一体化可以有效破解这一难题。
在王民的启发帮助下,该乡农民费从苗率先“吃螃蟹”,2018年兴办了中谷米业,专门收购加工本地农民的稻谷,年加工稻谷10万吨,相当于16万亩水稻的产量。中谷米业不仅破解了农民卖粮难题,收购的粮食高于市场价近2毛钱,这让农民重拾了种粮信心。同时吸纳35个农民就业,月薪高达4500元。费从苗介绍,他正在筹划“订单农业”,跟本地1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签订收购合同。
“现代农业下的农技员,既要懂技术,也要想问题;既要看庄稼,也要看市场。”王民深有体会说。
走乡村,点对点当农民“科技顾问”
与农业打一辈子交道的王民清楚,增加农民收入,提升农产品品质,创建特色农业品牌,科技是关键。
“八集小花生”是泗阳特色农产品,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。然而,受品种退化、地下害虫严重、种植方式影响,“八集小花生”产量品质有所下降,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收入。
为了维护“八集小花生”品牌形象,王民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,带领张再平、朱耀亭等技术骨干选择双桥村进行品种选育、防治地下害虫和新模式栽培试点,为农民种好花生当“科技顾问”。通过提纯复壮优选品种,选用生物农药防治地下害虫,采取起垄穴播覆膜模式栽培。试验取得成功后,其经验由点到面在全乡推广,亩产增加30%以上。双桥村村民陈德喜看到7分地花生卖了2960元,不禁竖起大拇指说:“王县长不简单!”
王民认为,帮助农民增收,新技术、新模式固然重要,高产优质新品种更是不可或缺,带头当起了新品种引进的“红娘”。去年,他从江苏省农科院引进种植50亩“江苏最好吃大米”——优香粳水稻新品种,没想到一炮打响,亩产超过600公斤,每公斤优香粳售价高达6.60元。“再试种两年,成功后再扩大面积。”王民说。
返岗农技员,王民不仅传播技术,还围绕“三农”问题开展调研,他撰写的22篇调研文章,为全县“三农”工作提供了决策参考。王民退休不退志,离岗不离事,深情奉献“三农”事业的精神,感染和带动了全县银发人才,全县老干部当中呈现出“人老不服老、个个争上游”的生动局面。(张耀西 张育红)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